一个学区,九所学校,各家的特色课程,能否发挥最大辐射效果?在宝山区吴淞学区,这个答案变成了肯定。
4月21日,主题为“共建 共享 共育”的吴淞学区学区化管理拓展型课程建设推进活动在永清路小学举行。吴淞学区的各成员学校分别带来了各自的拓展型共享课程。
这八门课程分别是:宝山区第一中心小学“面塑”课程;永清路小学“石玩”课程;和衷小学“工艺纸藤”课程;水产路小学“船舰”课程;淞一小学“彩蝶童画”课程;泗东小学“沪语童谣”课程;同泰路小学“气象”课程;淞滨路小学“墨韵”课程。
吴淞学区学区化管理委员会教育教学研究组负责人顾蓉介绍,吴淞学区拓展型课程的研发与实践,集聚了九所学校教师团队共同的智慧结晶。各校首先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机构,成立了领导小组,分别制定《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突出以人为本,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学生,本质做法是学着做和做中学。经过各校团队的开发,共创生了65门校本拓展型课程,包括人文艺术类、运动健康类、科技创造类等,凝聚了各校的办学经验。学区化管理打破了原先校际间和学科间的壁垒,为持续深化课程改革,推进课程体系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顾蓉老师介绍吴淞学区区域课程建设情况
永清路小学穆建勇老师介绍了学校的课程“生命树”和“A+”课程体系,从课程理念、核心素养、育人目标三个方面诠释了学校课程设计思考。
课程理念:以人为本、参与构想、持续发展;
核心素养:健康的心态、规范的形态、自主的学态、丰富的课态;
育人目标:自然朴实、身心健康、真诚守信、习惯优良、基础扎实、活力创新、兴趣广泛、怀揣梦想。
“A+”课程体系中,“A”是国家基础型和研究型必修课程,“+”是校本拓展型课程。“A”是“+”的基础,“+”是“A”的丰富与拓展,两者融合共生,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永清路小学穆建勇老师介绍学校的校本课程
活动上还举行了区域共享课程命名及共享课程颁牌仪式,并为各校的课程编者颁奖。
▲宝山区教育局副局长陆荣林(左一)、宝山区教育学院院长曹红悦(右一)为区域共享课程颁牌
▲宝山区教育局基教科副科长陈惠娟(右一)、宝山区教育学院小幼教研室主任余亚萍(左一)为区域共享课程编者颁发证书
同泰路小学钱春莱老师作为教师代表发言。她说,无论是学生的发展还是教师的专业成长,都与课程紧密相关。在一定程度上,教育改革的关键就在于课程改革。吴淞学区为课程资源共享提供了平台,通过收集各校最具代表性的课程,各校可以少走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弯路,并获得更多的想象发展空间与启示。
▲同泰路小学钱春莱老师发言
水产路小学、永清路小学、同泰路小学、和衷小学、泗东小学和宝山区第一中心小学等六所学校的学生艺术团队带来了精彩的课程展演。
上海市学区化集团化办学项目专家组成员冯明老师对吴淞学区的课程共享实践进行了点评。他表示,促进学校间的合作,让教育更加优质,可以说是共同的趋势。而促进学校之间,特别是邻近学校的合作,则是一个公认的难题。吴淞学区所呈现的课程共享形态,为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即让学区来实现提供专业服务的功能。吴淞学区在如何更好地聚焦课程开发,如何更好地促进交流,如何搭建起课程生长的阶梯等方面,展现了学区化办学的特点。
▲市教委学区化集团化项目组冯明老师现场点评
宝山区教育局基教科科长张宝林在发言中表示,在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的过程中,宝山区不追求大而全和短平快,聚焦的是影响区域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和焦点问题,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制定相关措施。吴淞学区作为上海市学区化办学的试点单位,其拓展型课程建设,是为最终达到区域教育新格局,校际间教师资源均衡,教学质量明显提升而迈出的坚实一步。宝山区将一如既往秉承和发扬陶行知先生教育精神,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砥砺前行。
▲宝山区教育局基教科科长张宝林现场发言
活动最后,来自各校的学生分别走进各自感兴趣的教室,相互“尝鲜”特色课程,乐在其中。
(文/袁征)
侬好上海由新民网出品
微信号:helloshanghai2013
吃喝玩乐、上海故事、同城活动
每天热爱上海多一点,
加入小侬家族就对啦!
新民晚报官方微信
微信号:xmwb1929
有用、有益、有趣
街谈巷议微信
微信号:xinminwangshi
街头访谈,麻辣点评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少儿英语教育论坛|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陆家嘴金融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0900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
• 在本网站刊登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美术设计、程序及多媒体等信息,未经著作权人合法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获得著作权人合法书面授权的,必须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使用时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民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 您若对稿件处理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新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21-22899999 传真:021-62677454
邮箱:稿件处理 处理时间:9:00—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