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频道 > 最新资讯 > 正文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变革的力量 中国中学这样赋能课程转型

来源:教育资讯     编辑:陈孜孜     2021-05-28 09:56 | |

  如何向优秀传统文化借力,搭建起新时代课程转型的“阶梯”?

  5月27日,随着铿锵有力的《少年中国说》吟诵声响起,中国中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课程展示活动、徐汇区第三期校长高级研修班学员专场展示活动在徐汇区中国中学拉开帷幕。校长汇报、教师教学展示、学生分享、专家点评……一一向观众分享着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中学落地、开花、结果,最终全维度渗透课程的实践经验。

  传统文化浸润,国家课程可以这样进行校本化实施

  据介绍,作为一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办学特色的学校,2017年成为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项目校后,中国中学以课程转型为契机,在“文史哲核心课程中全面融入办学特色、其他课程情境化融入”指导思想的指引下,各教研组通过专家指导、组内研讨等方式,以“双新”改革为契机,探索融合的有效途径。

  现场,语文组的刘群群老师、思政组的朱鹂老师、历史组的荣赟老师代表教研组,以展示课的形式率先展现了他们在国家课程教学中融入特色教学的新思考。

  刘群群老师以《红楼梦》阅读课为主题,巧借“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妙趣横生的情节,通过梳理文本、巧设情境等方式,带领学生领略这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魅力;荣赟老师以《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为题,讲解了中国古代社会中德法相争、德法并行到德法合流的过程,带领学生品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华法系形成之旅;朱鹂老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为题,在对我国优秀传统美德“孝”文化的分析中,归纳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是内涵传统文化中德的要求的法律。

  在把特色教育融入国家课程的探索之外,中国中学还延续古代“六艺”精髓,呼应“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积极构建包含“明德惟馨”“文以载道”“格物致知”“行健自强”“真美育人”“知行合一”等六大课程模块的“新六艺”校本课程。

  生物教师杨晓鸣老师从自身执教的“中医文化”的校本课程出发,介绍了“新六艺”校本课程在落地执行中的三个“关键点”:质疑、融合和创生。他谈到,“新六艺”校本课程给了学生“质疑”的空间,从问题与冲突中激发其探索欲、提高听课效率、培养思辨性评价与论证性探究;其“融合”学科的特性让学生接触、了解、学习、践行多种学科的知识和素养,同时其创设的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环境让学生有了更多“创生”的可能性。

  另外,体育教研组还以“传统武术课堂”为例,详细介绍了课程转型中体育课堂借“传统文化特色”转型的过程。教研组自主教研、建课,通过学分制的方式体现评价改革,将自评、互评、综合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同时借力现代技术手段监测学生体质变化,实现课题的创造、实施、评价反馈良性循环,以“传统+现代”共同为学生发展赋能。

  领导力、转化力、执行力 “三步走”,特色办学推动课堂转型

  据了解,在中国中学的课程图谱中,国家课程不断纵深发展,与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相得益彰。另一方面,教学评价体系也不断完善,为培植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沃土。那么这样的课程究竟是如何搭建起来的呢?中国中学校长郑敏芳用领导力、转化力、执行力的特色创建“三步走”进行了概括。

  她介绍,领导力植根于顶层设计,新时代基础教育育人目标的高位定格之下,学校必须结合自身办学历史和文化,全面挖掘顶层设计,所以中国中学在领导力层面,提出“基础全面、特色凸显、规划引导、共育增强”的四个关键词来强化课程的“守正精进”。

  从转化来谈,学校坚持“下沉转化,起承转合”,严把国家课程对实现“五育并举”的支柱地位和科学的教育质量关,做好课程的“效果图”“施工图”“脚手架”和“工具箱”,最终构建了丰富的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

  从课程执行层面来说,学校从“寻方向”转为“寻对策”,编制《学科教学指南》,探索教学主体与学习主体的融合,实现了和谐互动、相互促进和教学相长,也让教师素养、学校教科研水平得以快速提升。

  那么这样的课堂究竟带给了学生哪些素养与转变?中国中学高二年级学生郑士珺用一件“独属于自己的作品”加以阐述。在学校浓郁的传统文化熏陶下,她凭借一件运用中草药标本采集的技术结合3D打印创作出的耳饰“秋之声”征服了海峡两岸的青年,并获得最佳设计奖。“如果不是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迪和老师们的指引,我不会有这样独特的成长体验。”她由衷地感慨道。

  专家导师来“把脉”,持续推动徐汇教育勇攀高峰

  针对中国中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课程展示,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原校长、民办南模中学校长高屹,徐汇区教育学院院长、徐汇区教育局副局长李文萱和上海市格致中学原校长张志敏等高研班导师分别作了点评。

  其中,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胡庆芳说,弘扬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中学做了良好的示范。中国中学的系列课程既借鉴了古代传统文化的创意设计,又打造了学科课程融合渗透的指南,实现了六艺专题化、项目化、展演化、多样化的深度实施。他建议学校进一步打响传统文化教育的品牌与符号,充分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育人优势。

  作为本次高研班的总导师,原徐汇区教育党工委书记、徐汇区教育基金会理事长王懋功认为,中国中学在办学探索中,把传统文化融入核心课程,还创造了更创新的途径,打造育人生态,是落在主轴文化建设上一次良好尝试,也为徐汇特色创建与课程转型提供了一次优秀的范本。

  原上海市教委副主任、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从课程育人的角度加以总结。他指出,学校教育应该思考课程如何让学生获得人生所需要的东西。从这一点出发,新课改下的学科教学要从碎片化走向结构化,要从“照本宣科”过渡到“解决实际问题”,要关注与生活建立的联系,要让学生感知文化,设计学习方式,激发内在动力。中国中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正是对这一转型方向的深刻践行。

  上海市教委基教处金松表示,特色校的创建行动,也在无形中赋予了学校新的生命力,拓宽了学校的发展空间。中国中学以传统文化教育为方向发掘特色是一次良好的尝试。他指出,未来中国中学可以进一步强化特色体系的凝聚与凸显,更好地借鉴其他学校的优势与长处,不断推进特色办学的实践之路。

  此次活动中,徐汇区教育工作党委书记姚黎红感谢了各位专家、领导对徐汇教育发展的支持。她指出,中国中学是一所有着近90年办学积淀的完全中学,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依托,始终致力于构建符合时代特征、学生特点、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色课程构建中,学校按照国家课程有机融合、校本课程分别设计的思路,逐步探索出校本特色与课程充分融合的实施路径。

  同时作为第三期校长高研班班主任,她介绍,一年来高研班积极探索各校办学实践、课程发展,提炼办学理念、总结实践经验,在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此次专场展示,也是高研班集体智慧与心血的充分呈现,将有力推动徐汇教育始终朝着高原高峰不断攀登。(文/吴赛华)




  

  新民网出于传递资讯的目的刊登此文,不代表本网观点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